在五十年代的缅甸,这个国家如同大多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获得独立的新兴国家一样,充满了激荡的情绪以及对外来事务的强烈抵触。在这个背景下,英语被视为语言叠加的象征,因而被从缅甸独立后的教育体系中彻底排除。
进入五十年代中期,缅甸政府做出了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决定——全面停止所有英语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各类学校都被要求终止英语授课,转而以缅语作为主要的教学语言。为了有效实施这一政策,政府明确规定在所有的政府部门、司法系统以及教育机构中,缅语必须成为唯一的通用语言,并且所有的国家升学考试和公务员选拔考试也都必须使用缅语。
尽管缅甸的这一政策看似符合近现代民族国家日趋发展的理念,然而它却忽视了缅甸独特的国情,进而导致了教育水平的显著下降,更加撕裂了本就脆弱的社会结构。虽然缅语是缅甸的官方语言,但其实在该国的普及率并不如预期。在独立之前,缅语的教学从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此外,由于缅甸地形复杂,缅族内部甚至没有形成统一的语言交流,尤其是在偏远的东部山区,缅语几乎无处可用。实际上,缅语的地位更多地停留在法律层面,成为一个纸上谈兵的官方语言。
展开剩余63%缅甸当局停止英语教育、强制推广缅语教育后,因缅语的普及率过低,公立学校的入学考试合格率急剧下降。1952年,合格率仅为19%,到1957年,这一数字骤降至6%。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提高公立学校的入学率,缅甸教育主管机关不得不降低入学标准,但这并未能从根本上改善入学率的困境。
再者,缅语在近现代社会的长时间缺失,导致其在法律、技术以及行政管理等领域缺乏必要的专业词汇。这使得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面临双重困境——既缺乏英语能力,也缺乏缅语的学术基础,进而导致了大学的学习氛围逐渐松弛。越来越多的学生在面对专业课程时,发现难以开展深入学习,不得不转向大规模影响社会稳定的学生活动。
在殖民时期,英语作为缅甸的通用语言在社会上被普遍使用,不同地区和宗族间普遍采用英语作为沟通工具。教育体系内,英语几乎被作为第二语言广泛教授。在当时的缅甸,无论是升学考试还是公务员选拔,英语几乎都是必不可少的考试语言,地方区域和宗族普遍认同这种以英语为基础的选拔方式,因为对于一个多语言并存的国家而言,英语作为共同的考试语言显得相对较为公平合理。
然而,当缅语取代英语之后,东部山区的非缅族居民在报考大学和公务员选拔考试时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在政策实施后的五年内,非缅族的进入大学的比例几乎低于1%,几乎没有非缅族能够成功考入政府工作。这使得许多非缅族社区感到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纷纷指责缅甸当局的政策为政治阴谋,进一步撕裂了本就脆弱的社会。
当然,完全停止英语教育的缅甸,其影响并不仅限于上述两个方面,它对该国经济与社会的深远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发布于:天津市实盘配资最狠的三个平台,炒股配资开平台,十大股票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